升学关口的家长圈子比以往来得更热闹一点。
最近幼升小、小升初的家长忙于帮孩子优化简历,等目标学校一眼相中,约摸着这种鸡血状态会持续到五月底;读中学的孩子,父母比他本人更操心中高考和调考,大家都进入了焦虑期。
卡着这个升学冲刺周期播出的《陪你一起长大》,倒是蛮应景的。
这部剧讲的是四个家庭的育儿剖面,他们的家庭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,但带娃作战的状态相差无几。育儿圈盲区的朋友大概不知道,现在的家庭教育焦虑已经跨到了学龄前,一个幼升小如临大敌。
一上来就是对口公办小学要把有学区房的生源调剂,也就是本来能直升名小的孩子,可能会被统筹到其他小学去。
摇号的随机性反倒让家长变得更努力,大家只认夏阳路小学,有点人脉的想着托关系找人,急得焦头烂额:
陶昕然演的那个妈妈手无寸铁,只好用碰瓷战术,撒泼打滚把事情闹大。当晚#幼升小家长可以有多拼#上了热搜。
为了挤进名小,顺利搭上名小——名初——名高这种理想化升学路径,一个比一个鸡娃,这部剧就是育儿阵痛大杂烩。
胡可演的妈妈带两个孩子,二胎家庭的问题更多,她几乎把精力投入都耗在了跟小儿子斗智斗勇上,对大女儿只有硬性约束,端水大师没当好,培养结果也没见有多好;陶昕然的育儿模式就是打工人干就完事,拼了命也要把孩子送到资源更优质的的地方,好在孩子的学能也如她所愿。
更有争议的是刘涛演的妈和李宗翰演的爸。
刘涛这次演的是个职场妈妈,一边上班一边带娃,从精力上打分我是佩服她的,但也是天庭上写着【焦虑】俩大字。
孩子不会背“二字头”乘法表,她急了;下班后教读就是个鸡飞狗跳现场,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咬牙切齿,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妈妈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?
她找一对一家教的时候拼了命把这种迫切感暴露给别人,觉得自己孩子原地踏步超可怕,求五六岁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。
这是个日常把鸡血打足的妈,教育信条是「家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」,日常养娃动作我看了都累。
更极端的是李宗翰那个角色,他应该去和《顶楼》里的千老师以姐弟相称。
把女儿的文化课排满,每晚回家要“考试”,艺术特长也不落下,专门让妻子在家经营「第一名」。小小年纪要掌握多国语言,钢琴芭蕾样样精通,虚焦镜头下我们永远看到她女儿在压腿。
面对极端父亲日常“垮起个P脸”吓个半死,哪有半点家庭温情可言?我在想他女儿会不会后面也像千老师的女儿一样,敏感多疑嫉妒心重,各种心理问题接踵而至,极端的父母更有可能养出极端的孩子。
镜头划拉到这家子我就觉得精英家庭的教育模式太让人窒息,他的驯化欲连坐到了孩子妈,由于一手资源多,孩子妈也一直是家长圈C位,双双虚荣心爆棚。
有一个情节讲各路家长在准备幼儿园开放日,说有名小的领导暗中观察,发现优质的孩子会提前签约,类似现实里的各种小学游园测试,作为升学优录加分项。
这位爸爸为了第一名已经到了魔怔的地步,当别人家小孩魔方表演被夸奖,他一口咬定自己的孩子输了,觉得当妈的没完成培优KPI,破口大骂。
养娃到自我折磨的境界也很少见。
看《陪你一起长大》,我会觉得焦虑症反复发作,日常恐育。电视剧到最后肯定还是会给个温情导向happy ending,但现实中家长的焦虑病很难药到病除。
第一,现实环境决定了学生筛选机制的单一性。
升学和分数是压在家长/学子头上的两座大山,要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K12阶段必须猛火加压,家长对名校趋之若鹜。
优质公办价格美师资好,难进,看本剧第一集妈妈们上演大战就知道;优质民办为了保证生源的优质,用五花八门的方式提前优录,筛选走的都是学能最掐尖的那一批,从进口到出口成绩都保证上等,反哺办学口碑,造成好的越来越好,差的越来越差。
“公民同招,全面摇号”是这两年升学政策的新形势,但「优录加分」可以换种方式存在,并且升学路线的狭窄性短期并不会改变。
第二,家长圈子空想「竞争压力」。
我仍然觉得,纵使升学压力客观存在,明明可以做出改变的家长端口问题更大。
? 喜欢自找焦虑是这届父母的特长。不是说不能抓学习,学习要抓,育儿要讲基本法,但你们发现了吗?从中学鸡娃到小学鸡娃,再到学龄前鸡娃,小孩超速培养的低龄化趋势如同吃了春药,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。
有数据说中国的课外辅导行业收入从12年的2281亿飙到17年的3930亿,去年达到了5000亿+,涨幅惊人,家长愿意把固定家庭收入投入其中。
*数据来源| 见水印
市面上针对幼升小的衔接课程往往都是爆满,更别提小学中学,我朋友的培训机构暑期招生早就吹响了号角,孩子们想进好的“补优”机构,要参加机构的综测,按成绩来分班级的等级。
谁都不想自己的娃当“下等人”,于是疯狂补给,超前学习成了孩子们的竞争工具。
? 家长圈子的攀比之风风力10级。培优内卷下,别人的孩子都在学,你不得不学。
剧中,妈妈们为了和别家小孩的进度保持一致,个个精通情报能力,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。就像刘涛那个角色,永远在焦虑别人家的孩子懂那么多,回头一看自家娃心头一紧。并把牛娃家庭的养娃经验当圣旨,去做复制粘贴。
现实中更恐怖,各种五花八门的语数外学科竞赛、优录加分的艺术特长考级......我的培训机构在职朋友说,要说机构贩卖焦虑,还不如说是市场需求太大,今年Q1Q2语文英语好几个竞赛连轴转,大部分资优生双线甚至三线并行。
前段时间有个5岁牛娃简历上了热搜,引起无数家长艳羡的同时,也引起了一阵焦虑。
*培训机构老师打死不外说的箴言:简历漂亮和学能有时候不能划等号
我在想孩子们年龄都不大,身体和头脑真的不会吃不消么?
另一种攀比形式是,家长圈子的沟通处处都是潜规则。
玩的好的家长不一定会互相推荐优质机构,因为好资源不能让对家孩子知道 ,优录名额是固定的;大家表面上玩得好,实际上分分钟都在上演心机战。
? 不承认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,是压死家长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以前我们说天赋靠发现,但现在不是,剧中控制欲强的爸爸,强行认定女儿是艺术人才,同时文化课考试如果不是第一,那就是当妈的失职。
他觉得女儿上不了超常班会对女儿造成心理阴影,我想说你就你这个毒父亲才是你女儿最大的阴影好么。
像我的培优机构朋友也说,揠苗助长已经成了当前课外辅导的主流。很多有奥数天赋的小孩,进奥数班培养思维,在我看来无可厚非,然而更多的父母看到了奥数培养市场,也花巨资报班去冲奖项。
真相是,真正有奥数天赋的可能就那10%。
真正有艺术天赋的更少,剩下的可能对艺术项目毫无兴趣,没有兴趣作为行动导向,孩子们是真的痛苦的,可惜家长不会承认自己孩子的普通与能力的局限性。
而且,当兴趣培养变得强功利性,变成满足家长虚荣心的工具,也就失去了兴趣本身的意义。
跟《陪你一起长大》同步放送的还有这剧的衍生纪录片,采访了现实生活里真实的家庭。其中有个小女孩看起来不过八九岁,她说她的一周全部排满了,梦想是考清华北大,「因为听他们说的。」
现实是,家长们心中的目标只有一种,对成功的定义也只有一种。所有小孩都是差不多的「定制成长」,问题在于鸡娃一时爽,孩子们却活得越来越没有个性和灵气。
并且因为家长的过度干预,他们越来越不会自己做选择。
《小谢尔顿》里三个子女并不都是学习上的天才,却都是人格上的巨人。
好的家庭教育,舒适的成长环境是有正向回馈的——培养出一个对生活积极、心态健康的孩子。
*谢耳朵在典礼上对双胞胎姐姐的感谢
四月是升学冲刺季,这个月教育圈大动作很多,培训机构频频被点名整顿,补习时长限制;剑桥考试改制,弱化学科竞赛限制,去年也有好几个杯赛取消;幼升小教学产品被压制;小学生睡眠时长被严控......
但或许更重要的是,家长也需要稍微松一松那根神经——
? 每个孩子的发展程度是不一致的,完全没有必要和别人家孩子的步调保持一致。
? 尊重孩子心智发展的底层规律
? 不要试图代替他们做选择
《陪你一起长大》的纪实片里有一幕,爸爸说孩子快快乐乐长大是没有问题的,当事人立马接了一句:我不快乐。
那时候我觉得,比起超前完成竞赛冲刺,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有趣与美好更有意义。